《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印发!
时间:2021-10-11 11:59 浏览量:

  近日,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印发。

  一、“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为中心,着力完善“一湾三环多区”空间格局,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市。

  2.具体目标

  海洋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左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年均增长率≥9.5%。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省级以上海洋科技项目40个。

  海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80万标箱,新建万吨级泊位12个,新建改造提升各类渔港12个,其中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7个。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90%

  海洋开放合作更具活力。货船运力规模达410万载重吨,水路货运周转量达3385亿吨公里。

  海洋综合治理更具效力。渔船就近避风率达93%。

  二、“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空间布局

  《规划》明确提出了“一湾三环多区”空间布局,即:

  一湾引领: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以两江四岸为主要承载,高质量谋划环湾城市新区。

  三环协同:“三环”为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环围头湾地区和环深沪湾地区。

  多区发力: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海西(惠安、石狮、晋江)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晋江滨海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滨海旅游区。

  同时,积极融入闽西南陆海联动发展轴,推进对台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战略支撑空间。

  三、构建高质量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从海洋渔业、临港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四个方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方向

发展重点

打造“海上粮仓”

海洋牧场

远洋捕捞渔业

水产加工

水产品牌

“渔业+

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基地

临海石化

海工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

沿海电子信息

临海新材料

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

海水综合利用

海洋环保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滨海休闲旅游

海洋文化创意

航运物流

涉海金融

  四、高标准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系统完备、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涉海基础设施体系。

  1.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完善新型海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海洋综合感知网。

  2.加强现代化港口建设。推进海丝泉州国际枢纽港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心港区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强化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加快渔业现代化设施的引入与升级,推动传统渔港向现代化渔港方向发展。

  3.完善沿海综合交通网络。按照“畅通沿海、加密通道”整体思路,深化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和改造提升;紧紧围绕“跨江一体、跨湾同城”,强化“一湾两江”互联互通,加快区域通道提级改造、融合一体,完善城市规划区复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沿海公路建设。

  4.健全海洋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海洋灾害预报预警;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完善海洋灾害应急救援设施,提升现代渔船装备水平。

  五、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海洋创新驱动力。

  1.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整合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海洋高等院校,完善泉州市涉海类院校布局。整合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壮大海洋创新型企业群体规模。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产业从资源开发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2.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鼓励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海洋关键核心技术。

  3.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和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创新试验基地,推动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在泉州转化落地;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联盟;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

  六、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进海丝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泉台海洋经济合作,着力加强区域海洋合作,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

  七、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体系

  1.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格局,规范岸线和海域投资强度,优化项目用海布局,合理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推进重点海洋生态区的保护和重点生态廊道建设,构筑沿海绿色屏障,沿海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形成以国家海洋公园为主体、海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2.加强陆海污染监管整治。坚持陆海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全市入海排污口“一张图”和“一口一档”台账清单,强化入海河流污染源管控。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

  3.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海洋保护地管理,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开展海岸线及滨海沙滩整治修复,加强海岛生态系统保护。

  4.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健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海洋碳中和试点工程,探索海水养殖增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海洋微生物增汇等试点工程,提高海洋固碳增汇能力。创新海岛开发方式;改善滨海人居环境。

  八、完善海洋综合治理体系

  以建成完备、高效的海洋保护开发、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升海洋综合治理水平。强化海洋规划与配套制度建设,探索实现海洋各类资源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强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提升海洋综合执法、海洋公共信息服务、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海上搜救应急等方面的能力。

  2.推进海洋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海洋军民融合需求对接,促进海洋军民融合项目合作,做好海洋军民融合创新示范。

  九、做好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海洋经济发展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制定出台泉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海洋经济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

  2.健全政策体系。加快推进泉州海洋经济发展优惠政策,重点保障项目建设的土地、海、林、岸线、水、电、气等资源要素配置。发挥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各涉海部门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海洋金融信贷产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

  3.提升海洋发展意识。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纳入全市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筹划建立一批海洋文化、海洋科普与教育示范基地,开设一系列海洋论坛、讲座和培训班。打造高品质海洋周、海洋节、开渔节等海洋特色文化节庆活动。

  4.强化涉海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科技兴海的支撑作用。

  5.加强评估和考核。建立健全市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制度,把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