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监测预警与水产品安全检测
来源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时间:2020-05-20 11:39 浏览量:

[主持人]

  我省海域是赤潮多发水域,每年的4月至6月份,又到了赤潮高发期。今天,我们特邀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黄东仁教授级高工,给我们介绍一下,我省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如何组织开展赤潮灾害监视监测和水产品风险监测工作的。

 

[主持人]

  黄主任 您好!

 

[黄副主任]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黄副主任,请您先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开展赤潮监测?

 

[黄副主任]

  赤潮监测是为了及时掌握了解赤潮发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赤潮的预测和早期预警的提供基础信息。赤潮发生后管理部门会根据赤潮监测结果制定或者调整赤潮灾害的应对措施和方法。所以赤潮监测也是为防止和减轻赤潮灾害对海水养殖、捕捞渔业、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的损害,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开展的前期工作。

 

[主持人]

  我省赤潮监测工作开始于什么时候?

 

[黄副主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省养殖渔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时候赤潮灾害对渔业生产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当时省海洋与渔业局非常重视赤潮灾害的防范,自1998年起开展并逐步加强管辖海域赤潮的监视监测预警工作。到2000年,又将赤潮监测列为常态化工作,编制了《福建省赤潮监测工作方案》,组织省内具有赤潮监测能力的技术单位和赤潮监视志愿者,共同开展我省常态化的赤潮监测工作。

 

[主持人]

  具体是如何开展赤潮监测工作?

 

[黄副主任]

  赤潮的发生大致分为起始、发展、持续和消亡4个阶段。赤潮监测就是针对赤潮发生的4个阶段,对赤潮生物种类及密度、影响范围、所处海域海水的理化指标及其他有关的环境要素等而开展的监测工作。其中赤潮生物的种类及密度、影响范围是我们监测的重点。

 

[黄副主任]

目前我们开展的赤潮监测工作主要包括4种方式:

  一是赤潮现场监视:就是在赤潮多发高发期间,通过感观观察海面的表观现象,了解所观察的水域是否发生赤潮。多数情况下,发生赤潮的时候,会出现海水变色并有腥臭味、表层水温升高、透明度降低,有时海面还会漂浮死鱼、死虾等现象。水色主要呈红色、黄色、褐色或绿色等,一般是以大面积成片状、条带状或碎片状分布。根据赤潮这种特征现象,我们组织赤潮监视志愿者队伍,在海面进行感观监视,判断是否发生了赤潮。赤潮现场监视的特点是监视面广、时效快,是对赤潮常规监测工作很好的补充,对及时发现赤潮发挥了很大作用。

 

[黄副主任]

二是赤潮常规监测:就是在赤潮高发多发期间,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规范,在赤潮高发区、海水养殖区等重点海域,采样监测海域理化、生物、水文等指标,观测气象指标。了解这些海域浮游生物(主要是赤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了解与赤潮密切相关的环境指标状况及变化情况。

  我省海域4-10月份是赤潮高发多发期,我们在宁德三沙湾、福州连江、福清、平潭近岸和莆田南日岛等赤潮高发海域和重点养殖海域布设监测站位。4-6月份的赤潮高发期间每周安排2次、7-10月份赤潮多发期间每2周安排1次的采样,对赤潮生物以及与赤潮相关的水温、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等水文、水质要素进行监测,结合气象要素,预测这些海域是否发生或者可能会发生赤潮。从这几年的监视监测结果来看,这项工作很有成效,多次在赤潮暴发前期就已经发出预警。

 

[黄副主任]

  三是赤潮在线监测:是在赤潮现场监视监测的基础上,福建省海洋预报台联合多部门在沿海布设了15套生态浮标和2套渔排基,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浊度、叶绿素等生态要素;同时监测流速、流向,以及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海洋气象数据。应用建立的福建近海赤潮预警天气分型模式、赤潮发生概率大数据分析预报模型和统计分析预报模型,将福建沿岸海域划分为十个预警海区,分析近海赤潮期间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与赤潮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每年3-10月每周二、五开展未来3-4天赤潮发生条件预测;当有赤潮发生时,每天对赤潮进行跟踪预测。

 

[黄副主任]

  四是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是当赤潮发生后,为了及时掌握赤潮生物以及赤潮毒素的分布与变化状况,为制订赤潮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和方法及时提供现状信息。监测技术单位根据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赤潮灾害渔业应急处置预案,对发生赤潮海域开展赤潮全过程的应急监测或跟踪监测。一般根据赤潮的严重程度,对赤潮海域每1-2天开展1次监测。监测内容除了赤潮常规监测要素外,增加赤潮位置、范围、面积、飘移路径、持续时间、渔业损害和经济损失等一些调查内容。如果出现有毒赤潮,还要采集赤潮海域的贝类样品,检测赤潮毒素种类及含量。

 

[主持人]

  从赤潮监测结果来看,我省赤潮有哪些特点?

 

[黄副主任]

根据近20年来赤潮监测结果分析,我省发现的赤潮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发生时间段集中。4~6月份温度、盐度、光照、海流、营养等理化环境条件比较适合赤潮生物的生长,是我省赤潮的高发期。2001年以来,我省4~6月份期间共发现赤潮192起,占全年的83%

 

[黄副主任]

  二是发生频次高,面积一般较小。2001年以来,我省共发现赤潮234起,年均12.3起,约占全国赤潮发生次数的18%。我省海域从北边的宁德沙埕港至南边的漳州东山海域均有发生过赤潮,而宁德三沙湾、福州黄岐半岛、平潭近岸、莆田南日岛、厦门沿岸等海域是赤潮的高发区,我们发现的80%以上的赤潮主要集中这些海域。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发生的每起赤潮面积总体较小,100平方公里以下共200起,占86.6%。发现最小的赤潮面积才0.02平方公里。

 

[黄副主任]

三是每起赤潮持续时间较短。单起赤潮平均持续5.5天。1~4天内消亡的赤潮占55%,持续10天以上的占13.5%。但也存在个别赤潮会持续很长时间,2003年发生在连江海域的裸甲藻赤潮就持续了35天。

  四是诱发赤潮藻种多,部分藻种频发。我省海域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已发现有21种引发了赤潮。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是我省沿海近年来常见赤潮生物种类。网红“蓝眼泪”主要是夜光藻引发的。2017年链状裸甲藻成为引发福建海域赤潮的新种类。2019年发生的赤潮又出现了伴生短凯伦藻、甲胄卡罗藻等在我省新出现的有毒藻种。

 

[黄副主任]

  五是无毒赤潮为主,有毒赤潮时有发生。近二十年来,发现的赤潮中,无毒赤潮约占80%。每年基本都会发现有毒赤潮,其中发现有毒米氏凯伦藻赤潮30起,占赤潮总数的12.8%2012年米氏凯伦藻赤潮、2017年链状裸甲藻、甲胄卡罗藻赤潮对养殖业和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主持人]

  我省赤潮监测能力是否能满足赤潮灾害防范工作的需要?

 

[黄副主任]

  我省赤潮监测起步于上世纪末,伴随着赤潮监测工作的开展,我省赤潮监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初期,我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当时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和海监、渔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以及渔船、养殖户和赤潮监视志愿者等构成海域趋势性赤潮监视监测网络,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工作。

 

[黄副主任]

  赤潮监测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作。又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业务化工作。需要多家技术单位共同参与,经过10多年的能力建设,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一支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强的赤潮监测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赤潮监视监测网。这个监测网主要是以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为主导;沿海设区市级渔业环境监测机构为业务骨干;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支持;基层渔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沿海乡镇、村干部,渔民、养殖户等海上作业人员等赤潮监视志愿者为群众基础,开展我省海域赤潮灾害监视监测、预测预警工作。赤潮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我省赤潮灾害的发生。能为我省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

 

[主持人]

  近年来,我们监测技术单位在赤潮监测方面,有没有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手段?

 

[黄副主任]

  除了采用常规的技术手段开展赤潮监测外,近年来,我们还重视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采用浮标在线监测、赤潮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等方法进行赤潮监测,达到大面积、大尺度或定点连续监测。同时我们还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有毒赤潮藻种及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的科研攻关,构建有毒赤潮藻种立体形态、毒性、分子特征、生活习性和区域分布等数据信息库,以及有毒赤潮藻种在线智能查询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研发推广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快速检测方法。这些多种方法、不同手段的赤潮及其毒素监测技术互相配合应用,可以很好的提高赤潮及其毒素检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

 

[主持人]

  赤潮发生期间,如何开展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监测?

 

[黄副主任]

  有些赤潮毒素,如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可能会聚集在某些贝类水产品中,但又不会导致贝类死亡。当消费者误食这些贝类后,有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因此,有毒赤潮发生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有毒赤潮是否会引发水产品、主要是贝类中聚集贝毒。对此省海洋与渔业局在监测高发期组织开展例行的养殖贝类毒素风险监测,在有毒赤潮发生后,在赤潮海域也要采集贝类进行毒素监测,确保上市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监测中如果水产品被检出含有贝毒,就会对相应的养殖区进行管控,禁止采捕贝类上市。一般情况下,贝类体内的贝毒经过消化代谢,可以分解排泄。所以当有毒赤潮消亡后,聚焦了贝毒的贝类经过养殖一段时间,连续2周检测未检出贝毒后,水产品又可以采捕上市,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主持人]

  监测和调查形成的赤潮信息是否向社会公开?是通过什么渠道发布赤潮信息的?

 

[黄副主任]

  我中心对各地报送来的赤潮监测结果和赤潮灾害信息,经过分析预测,编辑成了《福建省赤潮监测预警信息》《福建省赤潮灾害信息》,省海洋预报台编辑《福建沿海赤潮灾害发生条件预测》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门户网站、短信平台、手机APP、微信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主动推送给渔区养殖户,提醒、指导养殖户及时采取具体措施规避赤潮可能造成的影响,提醒群众避免采捕和误食有毒贝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